1923年,历史学家顾颉刚提出,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,同时指出“时代愈后,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”。
顾颉刚认为:历史在流传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化,失去原本的面目,所以要考证流源。
比如“三皇五帝”就很典型,像尧在孔子时只是圣君,到孟子时又成了孝子的模范。持此观点的学者,例如顾颉刚、钱玄同、胡适等,被统称为“古史辨派”。

这一学说引出了考辨古史的风潮,同时引来了无数批评。鲁迅评价顾颉刚“是有破坏而无建设的”。胡适则是高度赞扬“古史辨”,认为“可以解放人的思想,可以指示做学问的途径”。冯友兰进一步提出“信古、疑古、释古”三段论。“疑古”就是考辨史料,去伪存真。从这一点讲,“古史辨”贡献很大。
为什么顾颉刚会提出“层累说”呢?
首先,顾颉刚家学渊源。顾颉刚从小阅读大量家中收藏的书籍,接触到了宋、清已有的疑古之风。他读到学者崔述的传记,知道他把孔子个人及西周以前的历史细致考证过,觉得这是件“大快事”。
其次,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启发。顾颉刚在《古史辨》的自序中提到,他上学时喜欢听戏,发现戏里的人物有历史原型,却又夸张放大。像薛平贵和唐朝的薛仁贵名字、经历都相似,但戏里薛平贵从乞丐做到皇帝的传奇经历是薛仁贵没有的。这让他对人们如何改编史实留下很深印象。
另外,进入新学堂,特别是北大学习,让他接受新思想,并开始史学研究。从康有为《新学伪经考》到胡适号召用理性的方法研究古史,近代兴起了又一股疑古风潮,对顾颉刚最后开创古史辨来说是很大的鼓舞。
实际上,不仅仅是传说中的人物随时间而放大,也不仅仅是中国如此。中外很多历史人物都发生了“变形”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?原因有很多。

第一,小说家、戏剧家为了艺术效果做出的处理。比如鲁迅说《三国演义》里的诸葛亮是“多智而近妖”。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很多人物都是这样。名人出现在文学作品中,形象往往变化,例如丘处机、刘伯温、和珅、纪晓岚、法海等等。莎士比亚笔下,理查三世被夸张为残疾邪恶的篡位者。
第二,史学家或儒生为警示后人所树立的“典型”。实际上,古时候的那些圣人和恶人,其实并没有那么极端,他们就像我们邻家的名教授和我们看到的那些贪官差不多是一样的。比如说孔子,在当时的真实情况,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模范教师。但在历史的传播过程中,逐渐成了圣人。而纣王、隋炀帝,在世人心中的暴君形象也已经不可动摇,忽略了他们的功绩。
第三,学者为研究而做出的人为分类。比如人们认为马奈是“印象派之父”,马奈本人却从不承认。福楼拜之于自然主义小说也是这个道理。
第四,人们的刻板印象或以讹传讹。举个例子:多数人的观念中,教皇位高权重。实际上,中世纪有不少教皇权威有限。英诺森三世等强势教皇的存在,才埋下了一个刻板印象。
“层累说”鼓励历史学家考辨流源,对我们的生活也有所启发,如今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纷繁复杂的时代,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如果能做到对其传播途径条分缕析,才能保证接收到真实的信息,而真实的信息,才是正确决断和判断的基础。
这一历史规律对你的生活还有哪些启发呢?